-
问
孩子高热惊厥有什么表现啊?
答
孩子高热惊厥有牙关紧闭、口吐白沫、呼吸暂停等表现,需要引起重视,及时就医。 1、牙关紧闭:咀嚼肌收缩,牙齿咬紧。这是肌肉强直性收缩的表现之一。 2、口吐白沫:唾液分泌增多且吞咽功能受影响。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口腔分泌物不能正常吞咽和处理。 3、呼吸暂停:神经系统的异常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,短暂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节律异常。 孩子发热时密切观察体温和精神状态,同时,保持冷静,不要强行撬开孩子紧闭的牙关,并且需要让孩子侧卧,防止呕吐物误吸,有利于身体恢复。
2024-08-08
-
问
小儿心肌炎诊断标准是什么?
答
小儿心肌炎诊断标准通常是临床表现、心肌酶学指标、病原学检查等,一旦检查结果异常,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治疗。 1、临床表现: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,轻者可无明显症状,重者可出现乏力、多汗、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心前区疼痛、呼吸困难、水肿等。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,以及头晕、头痛、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。 2、心肌酶学指标: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也是诊断小儿心肌炎的重要依据。常用的心肌酶学指标有肌酸激酶、肌酸激酶同工酶、乳酸脱氢酶、α-羟丁酸脱氢酶等。这些指标在心肌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,导致其水平升高。 3、病原学检查:可通过病毒分离、血清学检查等方法检测病毒抗体,如柯萨奇病毒、埃可病毒、流感病毒等。 生活中要加强小儿的营养,保证充足的睡眠,适度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可以预防小儿心肌炎。
2024-09-06
-
问
鹅口疮病程有多长呢?
答
孩子出现了鹅口疮的病症,因为局部的斑块刺激,是会引发孩子的口腔不适,引发哭闹的,这种症状可能要持续约七天,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孩子,时间会更长,若孩子及时使用了抗霉菌类的药物,大约3天就会好转。
2020-07-04
-
问
新生儿脑膜炎多久能好啊?
答
新生儿脑膜炎通常2~4周能好,具体时间需要因人而异,一旦患病,家长需要带新生儿立即就医。 如果感染程度较轻、发现及时并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,同时新生儿自身免疫力较好,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短,大概为2~3周。若感染严重,如为耐药菌感染,或者治疗不及时、新生儿体质较弱,恢复时间就可能延长,通常3~4周能好。以上时间并不固定,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,具体时间会受到体质、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发生改变。 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身体状况,注意保暖,避免新生儿着凉。在新生儿康复后,要定期带其到医院进行复查,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后遗症。
2024-09-06
-
问
如何诊断小儿疝气啊?
答
孩子出现了疝气的病症,建议最好及时去正规医院看医生,来做合理的检查,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;一般都可明确诊断,另外,考虑采用B超检查。建议在发现了孩子的疝气病症后,要及时进行对症的处理。
2020-07-08
-
问
脐尿管未闭该怎么啊?
答
孩子出现了先天性脐尿管未闭合的病症,建议最好能够尽快给孩子做手术治疗。不然的话宝宝就会发生感染,严重的会引起败血症等病症。同时最好保持孩子的脐部干燥,避免尿液等的浸渍感染。
2020-07-06
-
问
儿童的睡眠障碍可以自愈吗?
答
儿童的睡眠障碍一般可以自愈,无需过度焦虑。 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表现,如入睡困难、夜醒频繁、睡眠不安等,很多情况下,儿童的睡眠障碍是可以自愈的,例如,由于生活习惯不良引起的睡眠障碍,如睡前过度兴奋、作息不规律等,通过调整生活习惯,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,往往能够自行改善。如果是因为短期的心理压力,如考试紧张、与同伴冲突等导致的睡眠问题,随着压力的缓解,睡眠障碍也可能逐渐消失,然而,如果睡眠障碍持续时间较长,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,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,如呼吸暂停、梦游等,就需要及时就医。 对于儿童睡眠障碍,家长要保持耐心和观察,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。
2024-09-29
-
问
小宝宝便秘该怎么办啊?
答
小宝宝便秘该通过饮食调理、按摩腹部、口服药物等方式改善,宝宝身体出现异常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 1、饮食调理:对于小宝宝便秘,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,如适量添加蔬菜泥、水果泥到辅食中,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软化粪便。同时,确保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,保持肠道湿润,减少便秘发生。饮食调理的机制在于通过改变肠道内环境,促进粪便的形成与排出。 2、按摩腹部:家长可以轻柔地按摩宝宝的腹部,以肚脐为中心,顺时针方向进行,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,帮助宝宝排便。按摩腹部的机制在于通过物理刺激,增强肠道的蠕动功能,从而缓解便秘。 3、口服药物:若饮食调理和按摩效果不佳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合宝宝的通便药物,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、乳酸菌素颗粒等。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,增加肠道内水分,软化粪便,促进排便。药物使用应遵医嘱,避免滥用。 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排便情况,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。保持宝宝足够的活动量,促进新陈代谢。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排便习惯,定时排便,避免长时间憋便。
2024-07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