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性一旦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,需警惕宫颈癌_好在医生

女性一旦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,需警惕宫颈癌
龚萍

龚萍

副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     妇产科

三级甲等

(声明: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,为了保护患者隐私,以下内容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)

摘要:这是一位34岁的女性患者,平时月经规律,在3个月前出现了接触性出血,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我院,经过手术治疗证实为宫颈癌,目前患者一般状态良好,生命指征平稳,精神状态好,无阴道流血,已经恢复正常生活,所以出现阴道出血的情况,一定要尽早就诊,明确原因。

【基本信息】女、34岁

【疾病类型】宫颈癌

【就诊医院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

【就诊时间】2021年12月

【治疗方案】全麻下行“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、双侧输卵管切除术、左侧卵巢切除术”

【治疗周期】13天

【治疗效果】手术过程顺利,全子宫、双侧输卵管、左侧卵巢均已切除,术后创口愈合良好。

一、初次面诊

这是一位34岁的女性患者,自诉平素月经规律,在3个月前出现了接触性出血,呈血水样,在其他医院进行相关妇科检查,人乳头病毒高危型16型阳性,液基细胞学检查:不典型鳞状细胞,意义不明。再次行阴道镜下活检,病例(宫颈3.6.9.12)鳞状细胞癌。目前来到我院检查,为求进一步治疗,要求入院。遂门诊以“宫颈癌”收治入院治疗。病程间饮食睡眠良好,二便正常,体重无明显减轻。患者专科检查结果:外阴发育正常,已婚型,阴道通畅,宫颈柱状,常大,活检术后改变,有触血。子宫:平位,常大,质中,活动可,无压痛,双侧附件区稍增厚,无压痛。

二、治疗经过

子宫附件(阴式)超声检查所见:子宫体:大小正常,水平偏后位。肌层回声欠均匀。内膜:厚度约7.3mm。宫腔:节育环居中。宫颈:宫颈回声减低,CDFI:血流信号显示丰富,宫颈另可见几个囊性回声,大者大小约7.8×5.9mm,壁薄透声佳。左卵巢:大小约28×17mm,内可见团状稍高回声,范围15.8×12.7mm,边界欠清。右卵巢:大小约31×23mm,未见明显异常。盆腔:可见液性暗区,深约12mm。

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,经过协商,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手术治疗。在患者完成相关辅助检查,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在全麻下遂行“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、双侧输卵管切除术、左侧卵巢切除术”,术中经过顺利,麻醉效果好,出血量约为100ml,输液800ml,留置盆腔引流管在位,留置导尿管引流通畅,尿量约为300ml,颜色正常。患者一般状况良好,手术创面无渗出。术后诊断:宫颈癌。

术后予重症监护,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,补液等对症治疗;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术中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,指导其按摩下肢,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;术后6小时床上翻身活动。

术后病理回报:(全子宫+双输卵管+卵巢)1.子宫颈内生性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,组织破碎、肿瘤大小无法评估;2.癌侵达子宫颈管外膜;3.见广泛脉管内癌灶,未见神经侵犯;4.子宫内膜、左右输卵管均未见癌累及。

三、治疗效果

经过手术治疗,将子宫,双侧输卵管以及左侧卵巢切除,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了宫颈癌的诊断。患者在术后第八天,一般状态良好,生命指征平稳,精神状态好,无阴道流血,无贫血外观,心肺未见明显异常,腹部平坦,无压痛,肠鸣音正常,切口无红肿及渗出,愈合良好,并在术后第三天拔除尿管,盆腔引流管少于10ml,颜色正常予以拔除。

四、注意事项

1、观察盆腔引流管液体和尿管引流情况,如液体的颜色、量的多少,引流是否通畅等,避免引流管扭曲,折弯;

2、观察伤口恢复情况,如果出现腹部切口疼痛、红肿,或者敷料渗血、渗液要及时告知医务人员。

3、1周内避免增加腹压动作、避免咳嗽、不宜久坐和久站、注意保暖、预防感冒。

4、保持会阴清洁,禁止性生活及盆浴3个月,出院后1个月,2个月门诊复查,如有阴道流血、发热等不适症状随诊。

5、阴道断缘愈合及时返院放化疗。

6、2年内每3-6个月复查一次,3-5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,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,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、阴道脱离细胞检查、胸部X片、血常规及鳞癌抗原SCC、超声、CT或核磁共振等。

五、个人感悟

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。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~35岁,浸润癌为45~55岁,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。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。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,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、白带增多,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。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、腰痛、下肢疼痛、下肢水肿、贫血、发热、少尿或消耗恶液质等临床表现。本案例中的患者就是出现接触性出血,随后去医院诊断出宫颈癌,患者也积极进行治疗,及时手术切除病灶,后期愈合良好。癌症虽然听起来很恐怖,但是如果发现及时,并且积极配合治疗,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疾病预后,生存期也会延长。所以呼吁广大女性朋友,如果出现接触性阴道流血、血性白带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就医,切勿延误病情。

2022-06-08 14:40

推荐科普

/ popular sci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