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区疼痛也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炎的症状_好在医生

胃区疼痛也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炎的症状
赵凤林

赵凤林
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     疝和腹壁外科

三级甲等

(声明: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,为了保护患者隐私,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)

摘要:此患者是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出现胃区疼痛,症状不典型,很容易误以为是胃病,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,在其他医院行CT检查后诊断为阑尾炎,自行静点药物治疗,症状稍有缓解。现明确诊断,急来我院就诊,经综合评估后选择手术治疗,术中诊断为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、肠粘连,手术顺利,术后安返病房。术后12天查体一般状态尚可,自诉腹痛腹胀明显好转,无恶心呕吐,已排气排便,无发热,腹平坦,未见肠型及蠕动波,术区辅料包扎完整,切口周围无红肿。

【基本信息】女、46岁

【疾病类型】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、肠粘连

【就诊医院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

【就诊时间】2021年6月

【治疗方案】阑尾切除术+肠粘连松解术

【治疗周期】住院18天

【治疗效果】术后无恶心呕吐,生命体征良好,术区敷料包扎完整,切口周围无红肿。

一、初次面诊

患者男,46岁,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出现胃区疼痛,呈持续性钝痛,伴有恶心呕吐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自感发热,体温最高40度,给予对症治疗后,体温降至正常,略有腹胀及腹泻,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,于七煤总医院行CT检查后诊断为阑尾炎,自行静点药物治疗,症状稍有缓解。现明确诊断,急来我院就诊,急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我科,患者病程中睡眠及饮食欠佳,无外伤史,无烟酒嗜好史,无食品药物过敏史,无传染病史,生活较规律。

二、治疗经过

查体:腹部平坦,未见肠型及胃蠕动波,腹软,右下腹部压痛阳性,反跳痛阳性,肌紧张弱阳性,移动性浊音阴性,肠鸣音4次/分。肺部呼吸运动对称,肋间隙正常,语颤对称,无胸膜摩擦感,无皮下捻发感,叩诊清音,呼吸规整,左肺呼吸音清,右肺呼吸音清,左肺无啰音,右肺无啰音。心前区无隆起,心尖搏动正常,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.0cm。出诊心尖搏动正常,位置同上,无震颤,无心包摩擦感,双侧叩诊浊音界正常。

七煤医院CT显示阑尾增粗,直径约1.4cm,内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及气体影,周围脂肪间隙模糊。

急性阑尾炎典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,恶心呕吐,便秘或腹泻,查体可及右下腹有压痛,化脓阑尾炎炎症侵及阑尾浆膜及腹膜,可出现反跳痛及肌紧张,超声可见肿大阑尾,白细胞升高,部分老年人可出现白细胞不升,治疗首选手术,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,同意手术治疗,签字确认。患者于今日2021年7月13日在硬膜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+肠粘连松解术,术中见阑尾位于盲肠下端,表面充血水肿附有脓苔,局灶坏疽穿孔,与周围组织粘连,术中诊断: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、肠粘连。术后安返病房,给予补液静点头孢噻肟钠治疗。术后病理诊断:急性坏疽性穿孔阑尾炎。

三、治疗效果

术后12天,查体:体温36度6,脉搏82次/分,呼吸18次/分,血压108/73mmhg,神清语明,一般状态尚可,自诉腹痛腹胀明显好转,无恶心呕吐,已排气排便,无发热,腹平坦,未见肠型及蠕动波,术区辅料包扎完整,切口周围无红肿。

四、注意事项

1、术后24小时内应禁食,忌粗糙食物,手术后如肛门排气,提示肠道功能开始恢复,此时可给予少量流质饮食,5~6天后给予少渣、半流质饮食,忌食鸡肉、火腿、各种蔬菜和汤类。

2、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,如牛奶、豆浆、米汤、肉汤或粥、细软面条。

3、注意创口情况,预防感染。

4、避免劳累,注意休息,切口定期换药,不适随诊。

五、个人感悟

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,多发生于20~30岁的青年人,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,逐渐移向脐部,数小时(6~8小时)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。此过程的时间长短取决于病变发展的程度和阑尾位置。约70%~80%的病人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。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。不同类型的阑尾炎其腹痛也有差异,如单纯性阑尾炎表现为轻度隐痛;化脓性阑尾炎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;坏疽性阑尾炎呈持续性剧烈腹痛;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腔压力骤减,腹痛可暂时减轻,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。病程早期常出现恶心、呕吐,盆腔位阑尾炎可刺激直肠、膀胱,引起腹泻、尿痛症状,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。

就像本例我接诊的此患者,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出现胃区疼痛,呈持续性钝痛,伴有恶心呕吐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自感发热,体温最高40度,给予对症治疗后,体温降至正常,略有腹胀及腹泻,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,于其他医院行CT检查后诊断为阑尾炎,自行静点药物治疗,症状稍有缓解。现明确诊断,急来我院就诊,经过综合评估,建议手术治疗,术中诊断为急性坏疽性穿孔阑尾炎,目前恢复良好。在这里建议广大群众出现腹痛一定要及时就诊,不要耽搁时间,以免影响病情恢复。

2022-06-07 16:18

推荐科普

/ popular sci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