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笑梅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肝病中心
三级甲等
病毒性肝炎临床上以食欲减退、恶心、上腹部不适、肝区痛、乏力为主要表现。但是因病情不同,有的人也会出现发热、肝功能损害、发展成肝硬化、甚至是肝癌。具体的临床表现不同时期症状有所差别,且不同时期也需要和不同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。
一、急性肝炎: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,潜伏期在15~45天之间,平均25天,总病程2~4个月。
1、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。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,最常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,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,各年龄阶段人群普遍易感,以青少年为主,这两类肝炎可以通过疫苗预防,一般从甲肝非流行区到流行区旅游或出差的未经免疫接种者、食品经营人员、卫生保健人员、污物处理人员等与传染源密切接触者以及幼儿建议接种疫苗预防。这两类肝炎病毒可通过疫苗预防。
但是,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。
(1)在黄疸前期有非特异的前驱症状,如低热,关节酸痛,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。
(2)药物性肝炎,黄疸出现前有应用能够损伤肝脏的药物,表现肝肿大与压痛、黄疸及肝功能损害,但无病毒性肝炎前期的症状,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,消化道症状不如病毒性肝炎明显,停药后肝功能可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。
(3)溶血性黄疸也容易与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混淆,溶血性黄疸发病前有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等诱因,表现为贫血、腰痛、发热、酱油样小便;有颜面苍白、黄疸、肝脾肿大。黄疸大多较轻,血清胆红素一般不大于85umol/L,以间接胆红素为主。
(4)肝外梗阻性黄疸,一般肝肿大较常见,肝功能损害轻,以直接胆红素为主。
(5)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,多发生于妊娠后3个月,先皮肤瘙痒,夜间尤甚,后出现黄疸,至分娩后7-14天消退。化验血清TB常在85umol/L以下,ALT可正常或增高至正常值3-4倍以上,ALP及Ch可升高。
(6)慢性胆囊胆管炎,表现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厌油、腹胀(上腹痛) 、黄疸较轻、肝脏轻度肿大,肝功能检查黄疸明显。
急性无黄疸型肝炎:本病应与可引起肝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他疾病相鉴别。
1、脂肪肝、可有嗜酒史、营养不良史或长期服用激素史,体型肥胖者多。常无自觉症状,黄疸少见,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。可有Ch、TG或β-脂蛋白明显升高,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,B超可见脂肪肝波形。对于肥胖者,饮酒者,激素药物治疗者要格外注意肝功能,定期复查,掌握肝脏的健康情况。
2、肝硬化、有慢性乙肝(丙肝)病史或嗜酒史,或血吸虫等病史。表现长期乏力、食欲减退、腹胀等症状,可有肝脏硬度增加,脾肿大较明显,多有面色晦黯、蜘蛛痣和肝掌。实验室检查A/G倒置,X线(或胃镜)检查可发现食道下段静脉曲张。
3、血吸虫病、居住或曾到过血吸虫病流行区,有疫水接触史。急性常有发热,尾蚴性皮炎及肠炎症状等;慢性常有腹痛、腹泻症状。肝肿大以左叶为着,质地较硬少有压痛,常有脾肿大。嗜酸性细胞增高,环卵沉淀试验、尾蚴膜试验及血吸虫间凝试验阳性,直肠黏膜活检虫卵阳性。
4、药物性肝炎。
二、慢性肝炎:
1、酒精性慢性肝炎、有长期大量饮酒史,戒酒后病情会迅速好转。肝活检可见Mallory小体,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。
2、药物性肝炎、黄疸出现前有应用能够损伤肝脏的药物,表现肝肿大与压痛、黄疸及肝功能损害,但无病毒性肝炎前期的症状,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,消化道症状不如病毒性肝炎明显,停药后肝功能可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。
3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、初期亦表现为CH,病人多为中年女性,常有明显的皮肤瘙痒,黄疸及肝脾肿大。化验TBIL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,CH、ALP及IgM显着增高,90%患者的AMA阳性(本病特征性改变)。
4、自身免疫性肝炎、常见于年轻女性,症状与CH相似,部分病人有皮疹、关节痛、慢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现象。实验室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,免疫球蛋的(IgG、IgM)明显升高,多种自身抗体如ANA、SMA、AMA阳性,ESR增快。
三、肝炎后肝硬化及乙肝病毒携带者
1、原发性肝癌、起病常缓慢,有消瘦、食欲减退、肝区疼痛、发热、黄疸等表现,黄疸呈梗阻性表现,肝脏可显着肿大,质硬,并扪及结节。血清AFP常升高,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可确诊。
2、伴有腹水者需鉴别疾病
①结核性腹膜炎、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,一般起病较急,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,可有腹部压痛、柔韧感、腹块等,腹水腺苷脱氨酶(ADA)活性测定显着升高,胃肠钡餐X线检查有助诊断,抗结核治疗有效。
②癌性腹水、消化系癌肿腹腔转移,可有腹部压痛并渗出性腹水,多为血性或乳糜性,腹水常可找到癌细胞,有原发病表现,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可确诊。
③胰源性腹水、多见于中青年男性,多有酗酒史、慢性腹痛、急慢性胰腺炎病史,病情凶险,腹水中淀粉酶、脂酶明显升高。
3、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者需鉴别疾病
消化性溃疡、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及黑便,多见于青壮年,以慢性、周期性及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其持点,胃镜检查可确诊。
4、伴有肝性脑病者需鉴别疾病
①低血糖、低血糖昏迷常迅速发作、面色苍白、冷汗、心动过速及恶心呕吐;发作时血糖在2.8mmmol/L以下;摄入或静脉注射萄萄糖可立即恢复。
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出现意识障碍前数天有多尿、烦渴多饮和乏力,呼气中有烂苹果味,严重失水、血压低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,血糖多数为16.7~33.3mmol/L,血酮体升高,CO2结合力降低。
5、乙肝病毒携带者:乙型肝炎潜伏期、感染HBV后,当血清ALT升高前10-60天和临床症状出现前HBsAg即呈阳性,因乙型肝炎潜伏期不超过6个月,需对感染者严密随访,如出现ALT升高及肝炎表现可确诊乙肝。
四、肝衰竭。
1、深度黄疸的急性(慢性)肝炎、血清TB在171umol/L以上,但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、全身不适、消化道症状较轻,肝脏不缩小,无腹水及出血倾向。PT无明显延长,PTA一般在正常范围。
2、淤胆型肝炎、消化道症状轻而黄疸深,皮肤瘙痒及肝肿大明显,大便颜色变淡。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增高,TBIL增高,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,ALP、GGT、CHE异常升高。
3、肝外梗阻性黄疸、肝肿大较常见,胆囊肿大常见,肝功能损害轻,以直接胆红素为主,有原发病的症状、体征,如胆绞痛,放射性右肩痛,寒战高热,murphy征阳性,腹内肿块等,化验如ALP、CHE显着升高,X线及B超检查可发现结石症、肝内外胆管扩张等。
4、妊娠急性脂肪肝(AFLP)、多发生于初产妊娠末期,多以急性腹痛起病或并发急性胰腺炎,黄疸深,肝脏缩小。严重的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,尿胆红素检查始终阴性,B超有典型的脂肪肝波形。
5、肝豆状核变性(Willson病)、常见儿童(>6y)和青少年,有家族性倾向。特点为肝硬化、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及角膜色素环(K-F环),常有震颤、多动症、肌强直、发育障碍等。化验为血清铜及铜蓝蛋白低不。肝活检肝铜含量明显增高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等.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. 《 中华肝脏病杂志 》 , 2000
[2]刘学伯《病毒性肝炎 》
2022-06-06 14:03
相关视频
/ Recommended video
相关语音
/ Related speech
推荐科普
/ popular science
-
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,逆转还有希望吗
病毒性肝炎不及时治疗,不正确对待,会引起肝纤维化,但是也不要恐慌,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。
孙静媛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6:02:42
-
乙型病毒性肝炎 什么样的情况需抗病毒治疗
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,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,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。
王笑梅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4:13:52
-
揭秘沉默的杀手 寻找病毒性肝炎的病因
通过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,了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源,针对此,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进行相应的预防。
陈凤欣
副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1:09:34
-
病毒性肝炎是如何发展为肝硬化,如何治疗
病毒性肝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,反复的肝脏损伤是可以进展为肝硬化的,这是因为……
孙静媛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5:36:48
-
特殊情况下即使肝功能正常也要抗病毒治疗
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正常,也要根据病情,进行治疗,这绝对不能一概而论。
王笑梅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4:12:17
-
中医治病毒性肝炎:辨证分型 切勿盲目服药
病毒性肝炎按中医传统分为黄疸和无黄疸,需重视分析中医病机,强调辨证论治……
孙静媛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4:44:42
-
甲型病毒性肝炎休息、营养和对症支持疗法
适当休息、合理营养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,但是也要注意,饮食和作息是有特殊要求的。
孙静媛
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4:43:01
-
从数据上解读病毒性肝炎,向疾病挑战
一串数字说明我国病毒性肝炎现状,发病率,分类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,大家的重视从生活细节做起。
陈凤欣
副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1:00:37
-
警惕,这些症状说明你可能患有病毒性肝炎
疲乏无力、不思饮食,有时伴有发热,严重时巩膜、皮肤发黄,这些都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。
陈凤欣
副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1:37:57
-
病毒性肝炎是怎么传播的,预防从阻断开始
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、传播途径复杂、发病率高等特点。需要全面了解,进行积极预防。
陈凤欣
副主任医师 |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
2022-06-06 11:16:34

